88年《血战台儿庄》热映,蒋经国提一要求,中央考虑后批示:同意

2022-12-21 16:32:01

白癜风

前言

图|血战台儿庄影片

1986年3月25日,在运河古镇台儿庄,此刻正在“进行着一场战争”。

远远望去,火光冲天,人的喊杀声、战马的嘶鸣声不绝于耳,战争虽然并非是真正的战争,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却深刻的还原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在面对侵略者时抵抗的决心。

时间回到48年前,也就是在这个地方,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寇血战月余,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

自抗战爆发以来,实在未有如此大胜之战果,台儿庄大捷也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众抗日的热情。

毛主席后来也在《论持久战》中如此写道:

“每个月打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周总理也称台儿庄大捷是:

“这次战役,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血战台儿庄》

1965年7月,李宗仁自海外归国,消息一出,立时便引发轰动。

周恩来不仅亲自到机场迎接,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席间周恩来对应邀出席的著名导演成荫说:

“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个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不过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一计划被搁置了。

图|1965年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归国的李宗仁

尽管如此,当年曾受周总理嘱托的成荫导演心头始终记得这件事,1982年,成荫对前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陈敦德说:

“李宗仁先生是广西人,台儿庄战役时他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希望你将来回广西电影制片厂后,能配合我进行这部戏的拍摄。”

遗憾的是,成荫导演于1984年逝世,没能彻底完成心愿。

198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文化部共青团组织负责人田军利偶然看到了一本由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的《李宗仁回忆录》

唐德刚是口述历史领域的知名历史作家,他所创作的名人回忆录,不仅仅注重经历人的口述,还注重真实史料的考察,有时好会纠正经历人口述中的错误,在完成《李宗仁回忆录》时,唐德刚前后耗时3年多的时间,因此这本回忆录在史料参考价值上要高不少。

田军利在看《李宗仁回忆录》时,为书中描述的血战台儿庄的场景深深震撼,尤其是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民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一幕,让田军利动了心思:

“假如能把这段故事搬上银幕,对青少年的教育也将产生重大意义。”

本着说干就干的想法,田军利找到了老朋友,时任电子工业部电视录像室编导费林军商量,两人一拍即合,都觉得是个不错的主意。

但在创作中,两人有意无意地,都忽略了指挥台儿庄战役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了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张自忠身上。

图|李宗仁回忆录

八十年代初,人们思想观念与前些年有了不少的变化,但在谈论过去的事时,仍不可避免地趋于保守。

在田军利来看,张自忠这个人物身上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去讲述,最为关键的是,张自忠作为国民党军的将领,没有参与过内战。

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对张自忠的评价也很高,毛主席在他牺牲后,还专门题词“尽忠报国”。

尽管田军利与费林军创作剧本时,是考虑以张自忠为中心,但为了还原真实的战场,还是参考了大量的相关史料,并走访了亲历台儿庄大战的人。

几经易稿后,《血战台儿庄》的剧本定稿于1982年,并发表在1983年《八一电影》第4期上.。

剧本是创作出来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无人问津。

机缘巧合之下,八一厂著名导演杨光远在杂志上偶然看到了剧本,杨光远过去就曾执导拍摄过《地道战》,对战争题材的影片并不陌生,当时他看到《血战台儿庄》剧本后,就打算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但计划报上去以后,八一厂当时的领导考虑到社会影响,并没有及时作出决定,尽管到1985年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中,对国民党军正面抗战已经有所宣传,《人民日报》上也刊载了《台儿庄光照人间》的文章,但八一厂仍旧迟迟不作决定。

图|《血战台儿庄》导演杨光远

尽管如此,杨光远仍然坚定心中的想法,积极推动将台儿庄的故事搬上银幕:

“我要拍《血战台儿庄》也是想通过电影银幕展现我们中华民族史诗般重大历史事件,这是民族自强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时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陈敦德也发现了《血战台儿庄》的剧本,他始终记得当年成荫导演的嘱托,于1984年年底,他将剧本推荐给了时任广西电影制片厂第一副厂长、作曲家杨少毅。

杨少毅、陈敦德看了剧本后,均十分激动,他们俩认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坚持的路线,不仅仅是国家命运变化的新起点,也必然成为电影事业发展变化的新起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只搞“小桥流水人家”,或者只搞那些拳打脚踢的警匪、功夫影片,而是需要搞些“大江东去”的作品。”

1985年3月,陈敦德从广西千里迢迢赶到了北京,花了3000元高价,从田军利、费林军手上买到了剧本版权。

图|1965年7月27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接见归国的李宗仁夫妇

鉴于当时八一厂顾虑重重,陈敦德主动向八一厂提出,借调导演杨光远到广西拍摄这一题材的影片。

不仅如此,陈敦德在看电影剧本时,考虑到以张自忠为电影主角,实际上并不符合史实,于是在同杨光远商量后,请田军利等两位编剧,重新撰写剧本,要求以李宗仁为故事主线,力求对史实的深度还原。

邵宏来饰演李宗仁,秘书程思远惊讶:德公还魂了

《血战台儿庄》的剧本,最终经过17次修改定稿后,最终得以顺利投拍。

最令总导演杨光远深有感触的是:

“还原历史本来面貌,还是有群众基础的。”

在台儿庄古战场拍摄时,当地民众对影片的拍摄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拍摄时,当地数百名群众演员,换衣服前还有说有笑,但一换了衣服,整个人的气质登时就不同了,一个个庄严肃穆,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战场上。

为了再现当年守城部队破釜沉舟爆破运河浮桥的作战时,摄制组利用一个个小铁船和木船,搭建好浮桥,并在水下埋设好炸点。

没想到的是,在拍摄过程中,原本计划是等一队伤兵冲过浮桥以后,再引爆炸点,没想到一个操作不慎,炸点提前引爆,一些扮演伤兵的群演躲闪不及,立时便被掀翻到水中,很多人不慎被爆炸飞溅的木屑擦伤,现场顿时一片大乱。

尽管拍摄出现意外,但是没有一个群演叫苦叫累,他们爬出水面后,静静地站在一边,等候浮桥重新架好,埋设炸点……

图|李宗仁在台儿庄大战胜利后

《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的拍摄,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尚属于开天辟地的首次。毕竟要展现国民党军正面抗战的功绩,有些不理解的声音也在所难免。

一开始拍摄时,就有人表示:

“共产党怎么能去表现国民党抗日?而且还打了胜仗呢?”

也有人担心:

“拍这样的影片不仅经济上冒风险,政治上恐怕也难得通过的。”

不仅仅是这些人,就连一些原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在一开始听说拍摄台儿庄战役时,也都是连连摇头。

杨光远去找郑洞国了解情况时,郑洞国根本就不愿意接受采访:

“你们一拍国民党,就是歪戴帽子,斜着眼,都是反面角色。”

为说动郑洞国支持,杨光远耐心细致地为他解释:

“我是直面历史的,是实事求是的,你放心,我不会歪曲这段历史的。”

郑洞国听杨光远如此说,这才答应下来。

图|李仙洲

为影片拍摄,杨光远还找到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台儿庄战役时防守枣庄地区的原国民党军九十三军军长李仙洲。

当杨光远说明自己来意以后,已经90多岁高龄的李仙洲一副不可置信的眼神望着他说:

“共产党要拍台儿庄战役,我还真转不过这个弯来。”

杨光远向李仙洲一再表示:“我一定要把台儿庄战役拍好。”

李仙洲看到了杨光远的诚恳,于是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五一十告诉了他,临走时90岁高龄的李仙洲亲自将杨光远送到了门口,并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1985年11月1日,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召开《血战台儿庄》剧本座谈会,郑洞国、覃异之等一些原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出席了这次会议,还包括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程思远当年曾任李宗仁秘书,亲历过台儿庄大战,对这个影片,程思远老先生十分重视,他在会议上强调:

“未来的这部影片,将拍出两个人物的形象:一个是在银幕上拍出国民党官兵当年抗战的形象;另一个是在银幕后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博大、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形象。”

影片拍摄时,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导演杨光远也特别要求,一定要与原型照片比对,一个个挑选。

图|张自忠将军

蒋介石、王铭章、张自忠、孙连仲,这些一个个历史人物,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唯独李宗仁的演员,一直确定不下来。

李宗仁是《血战台儿庄》的主角,如果他不能确定,那影片整体也会受到影响。

杨光远正头疼时,接到了来自青岛话剧团演员邵宏来的自荐信,要求出演李宗仁。

等到杨光远一见本人的时候,也不由得吃了一惊,邵宏来的形象确实是扮演李宗仁的不二人选,尽管时隔多年,邵宏来老师对于当年试镜李宗仁一角,仍历历在目。

当时化妆师是按照李宗仁当副总统时的形象为他定妆,出来的效果并不好。

“我身上文人气质较重,这个造型是个军人形象,与我的气质不搭。”

化妆师后来又找了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前线和白崇禧等人合影的一张照片,当时的李宗仁是个平头,结果造型一出来,大家都说:

“别找了,就他了。”

尽管邵宏来老师各方面条件均很合适,但他毕竟是文人出身,一开始怎么也演不出李宗仁武将的特质,加上邵宏来老师本人也有些紧张,怎么也进不了状态。

杨光远勉励邵宏来:

“你的气质很接近这个人物,无需任何表演修饰。”

图|邵宏来饰演的李宗仁角色与人物原型比对

鼓励的同时,杨光远导演还想了个办法,他让邵宏进剧组后,所有人都喊他“李长官”,让他体会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战区司令长官的感觉。

久而久之,邵宏来每次一开拍,自然能很快进入角色。

影片拍摄出来后,原来曾担任过李宗仁的秘书、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一见邵宏来扮演的李宗仁,立即惊为天人:

“德公(李宗仁字德邻)还魂了。”

蒋经国听说《血战台儿庄》后吩咐:马上给我找份拷贝来

邵宏来老师扮演的李宗仁一角,让他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不仅如此,邵宏来老师扮演的李宗仁一角,还得到了李宗仁先生唯一的儿子李幼龄的首肯。

1986年6月,《血战台儿庄》拍摄完成后,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中。

李幼龄在美国听说此事后,不远万里赶回中国,飞机刚一落地,李幼龄就提出:“我们先不去宾馆,现在就带我看看《血战台儿庄》。”

陈敦德告诉他:“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

李幼龄迫不及待,一再要求:“没关系,我想马上看到影片。”

征得电影局同意后,李幼龄观看了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样片。

图|李宗仁在上海会见原桂系老友

即便如此,在看了十多分钟后,李幼龄眼泪刷刷地便流了下来,后来再见邵宏来时,李幼龄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

“太像我父亲了,太像我父亲了。”

《血战台儿庄》本身就是为了展现国民党军正面抗战的光荣形象,因此剧中有许多剧情,都是首创的。

比如池峰城死守台儿庄时,前线军官曾抬来银元发给士兵,可士兵们却全都不要。

“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

王铭章将军死守滕县,到最后关头是有一幕口述电报:

“十万火急徐州李长官并转蒋委员长:目前日军已攻破藤县城防,我方援军至今杳无音讯,职部王铭章及全师官兵决心以死报效国家,以遂成仁之志,仅此急电。”

如此一幕,至今读之,让人不觉泪目。

剧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

王铭章将军殉国后,蒋介石亲自主持追悼会,天空突然飞来日军飞机,对地面疯狂扫射轰炸,蒋介石镇定自若,仍发表讲话。

图|王铭章

陈敦德后来表示,这是根据真实历史档案资料记载拍摄的。

尽管如此,这一幕表现,还是令当时许多人有些难以接受,尤其是表现蒋介石的正面形象,许多人建议删除这一片段。但几经商量,最终该片段还是被保留下来。

1988年6月11日,《血战台儿庄》在香港热映,引发轰动。

当时台湾“中央社”谢忠候在香港观看影片后,觉得此事非同小可,当天晚上就给蒋经国打电话:

“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部抗战影片,讲的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令尊的形象,跟他们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的。”

蒋经国听说后,也十分震惊,立即要求谢忠候:

“马上给我找份拷贝来。”

谢忠候找到了新华社香港分社,提出要一份该电影的拷贝,新华社向中共中央汇报后,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共中央最终同意了这一要求。

图|1966年3月16日,李宗仁与程思远畅游漓江

得到影片拷贝后,谢忠候立即带着影片返回台北,蒋经国、宋美龄都观看了影片,还请了国民党中常委所有人观看,事后蒋经国就此事发表看法:

“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没过多久,蒋经国便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也揭开了海峡两岸时隔几十年的交流与互动。程思远得知此事后,也高度赞扬广西电影制片厂所做的贡献,还为其题词:

“精心策划,促进统一。”

事实上在过去的影片中,本着中国人对大团圆的情感,《血战台儿庄》影片最后一幕一开始原本打算采用“全国人民敲锣打鼓欢庆胜利”的场景,导演杨光远觉得,这样安排使得影片立意并不深远,几经思索后,影片最终改为开放式的结局:

图|日军铁蹄下的台儿庄

“城头,水边,日军丢弃的铁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中国军队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几乎斑驳难辨;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西岗百事通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热点新闻、教育科研、商旅生涯、投资理财、综艺娱乐、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西岗百事通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